Home > Financial Crisis > Industry Influence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进口消防装备发展
[2009-01-03 15:06:48]
|
||
|
||
中国警察网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西方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经向实体经济扩散和蔓延,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初现端倪。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变换财政、货币手段,稳定金融市场,阻止经济衰退。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投入,推动经济发展。消防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消防装备是建设这一民生工程的重要保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消防装备特别是进口装备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住机遇加大投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出炉”,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经济目光。作为这一政策的重要举措,中央财政将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四万亿元资金,用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旨在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
公共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方面,消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各级消防部队紧紧抓住地方政府重视消防工作和深入贯彻国务院15号文件、财政部、公安部300号文件的有利契机,消防经费保障水平实现了大幅跨越。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深入分析研判,牢牢把握各级财政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将包括消防装备在内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局中统筹考虑,完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保障和促进消防装备建设等各项建设的大发展。科学论证适度引进
消防装备建设关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升降和任务成败。因此,更需要科学论证、统筹规划。要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重大危险源分布特征和灭火救援实战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消防装备建设规划。特别是在制定进口消防装备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消防装备发展总体规划和装备建设诸要素,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评估、反复论证,切实从促进消防装备配备结构优化、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的高度,确定进口消防装备的规模、数量、品种;另一方面,要严格贯彻落实当前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国内技术成熟、生产质量可靠的装备,尽可能从国内生产企业采购。同时,要及时掌握国际消防装备的技术发展动态,切实把理念出新、技术先进、工艺精湛、性能高效、应用广泛、部队急需的消防装备引进来,充分发挥进口消防装备的“乘数效应”,促进消防部队装备的科学发展。把握主动权争取最大效益招标采购是消防装备进口管理的关键环节,往往决定着进口消防装备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经济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急于扩大外需、阻击经济“退潮”,纷纷把目光瞄准了中国这一巨大市场,以之作为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进口消防装备时就更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长时期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能够积极应对,在国际上赢得了普遍赞誉。因此,在组织进口消防装备采购特别是采取单一来源采购和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时,要进一步增强信心,灵活运用商务谈判技巧,有理、有利、有节地与供应商展开博弈,最大限度地提高“要价”、降低成本,同时,用好、用足消防装备进口免税的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另外,还要高度重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准确把握、科学预期目前主要外币汇率走势,“相机抉择”地与供应商约定外币支付方式与时间,减少外币汇率变动带来的资金损失,争取更为主动、更为有利;二是密切关注原产地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利用有效渠道加强对消防装备生产企业的监督,最大限度地规避因原产地国经济形势变化、经济政策调整或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引发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而造成的对我方利益的损害;三是把好进口消防装备查验关,依托消防装备质量管理机构,加大对进口消防装备质量的监督、检验力度,防止供应商“逆向选择”,擅自降低生产标准,影响进口消防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强化管理提高效能进口消防装备引进后能否形成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强化管理是关键。首先,要抓好源头,把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保证作为一项重要的硬条件加以约束,促使其不断完善其设在我国境内的售后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其对灭火救援装备保障的应急响应能力。其次,要抓好日常管理,把进口消防装备管理纳入部队装备管理体系,置于重要地位,切实做好进口消防装备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使之始终保持完好状态。此外,要抓好人才培训,要积极依托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体系,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岗前培训和在岗轮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逐步建立分专业、成梯次的进口消防装备管理人才队伍。
|
Related Articles:
Most Read
- China's Raw Coal Output up 12.8% in 2008
(2009-03-02) - Sino-U.S. Trade Falls in Second Half of 2008
(2009-01-15) - IADB Chief to Talk With China Leaders
(2009-02-02) - Canton Fair may Feel Crisis Woes
(2009-04-14) - China's First Batch of Electric Light Commercial Vehicles Sees Mass Production
(2009-03-17) - More than 2,400 S. China Factories Close, Suspend Work Amid Economic Downturn
(2009-02-16) - Auto Talent Development Getting a Boost
(2009-01-19) - GM: China Sells 790,000 Vehicles in January
(2009-02-06) -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Have Little Effect on China's Consumpti
(2009-07-07) - Chinese foreign trade und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2009-01-08)
Related Photos
![]() |
Domestic FPD-TV Sector Quickens Upgrading Pace |
![]() |
Stimulus Plan for Electronics Sector to Create More Jobs |
![]() |
Small Cap Chinese Firms Have Growth Potential |
![]() |
China's Export-oriented SMEs Eye on Domestic Market |
![]() |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 Sees Signs of Rebound |
![]() |
Industry Expert: China's Steel Exporters Face Grim Export Conditions |
![]() |
Stimulus Helps Lift China's Jan.-Feb. Retail Sales 15% |
![]() |
Spurring Growth Amid Crisis Tops Session's Agenda |
![]() |
Steel Trade Faces Stiff Challenges |